老舍先生創作的《茶館》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經典代表之作,于1958年首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舞臺,曹禺在看了戲之后,興奮地對老舍先生說:“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。”1980年,《茶館》應邀赴西德、法國、瑞士三國15個城市進行訪問演出,被譽為是“東方戲劇的奇跡”,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,其后又赴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及香港、臺灣等地區演出。 1992年7月16日,在北京人藝建院四十周年之際,《茶館》在首都劇場所進行的第374場演出,成為于是之、鄭榕、藍天野等老一輩《茶館》演員的告別演出。2004年5月,《茶館》迎來第500場演出。 為紀念導演焦菊隱先生誕辰100周年,2005年夏,北京人藝重排“焦版”《茶館》,并于當年成功地出訪美國。2010年3月該劇演出已過600場。《茶館》在舞臺上長演不衰,是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代表作。
劇情簡介: 故事發生在京城的老裕泰茶館。 第一幕,背景是清末戊戌變法之后。那時候,政治腐敗,國弱民貧,洋貨和鴉片占據市場,知識分子有的主張改良,有的想辦實業;得勢的太監要娶老婆,鄉下的農民賣兒賣女;想維新的被砍了頭,信洋教的腰桿倍兒硬;特務橫行,老百姓動輒獲咎,以至于掌柜的王利發在茶館里張貼起了“莫談國事”。 第二幕,已經到了民國時期。軍閥混戰,民不聊生;列強虎視眈眈,隨時準備分一杯羹;愛國學生號召大家內除國賊,外御列強。八面玲瓏的王掌柜在殘兵流寇、地痞特務的騷擾壓榨下堅持改良,苦苦支撐著“老裕泰”茶館。 第三幕,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八年以后,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勝利,可是又來了國民黨和美國兵,政治空前黑暗,王掌柜的日子愈加艱難。他的改良夢最終也沒能救得了“老裕泰”,他自己也被逼上了吊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