戲曲類演出向長安大戲院集中運營向精細化、梯度化發展,構建戲曲演藝生態區
觀看演出已成為京城消費者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,然而,單體劇場所能容納的劇目種類與數量有限,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,劇場也開始抱團取暖,通過整合多業態資源吸金。
演出市場中產業集聚效應也正逐漸得到重視,京城中也有不少演藝區正在崛起。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,這些演藝區以劇場運營為核心,通過整合周邊文化與商業資源吸引消費者。現階段,國內單體劇場運營艱難,但演藝區卻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多的選擇,提升盈利水平。然而產業聚集并不一定意味著消費升級,演藝區需要在強化市場導向性的同時,將多種業態相互融合,擴容消費基礎,以此提升可持續運營力。
與此同時,劇場運營也需要向精細化、梯度化發展,構建演藝生態,例如戲曲類演出向長安大戲院集中,原創話劇向南鑼劇場群聚集等;而在梯度化發展方面,每一個劇場群都包括大劇院和小劇場,小劇場更多以劇目孵化為主,大劇場則可以容納更多的商業性演出,讓演藝區的定位更加明確。
掌握34家劇場的東城區,擬在三年內升級南鑼劇場群、王府井劇場群、東二環劇場群、前門劇場群、龍潭劇場群五大劇場聚集的演藝區;在北京東南的臺湖鎮,圍繞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,以演藝為主題的相關設施也正在建設當中。
演出行業分析人士黎新宇指出,以劇場運營為主體的演藝區興起有兩大驅動因素,一方面是劇場與劇目演出的供求不平衡狀態,國內劇場的發展還不能滿足劇目演出需求,這促進了劇場建設的速度,也促使具備演出功能的演藝集聚區誕生;另一方面,演藝集聚區可產生規模效應,實現資源整合,從而抑制劇場供不應求帶來的成本上升。但是從現階段京城演藝區的發展現狀來看,所囊括的產業內容仍比較單一,演藝空間的數量和種類也有待進一步提升,才能形成品牌聚合力,“演藝區所聚集的不僅是演藝平臺、經營機構、服務平臺,還要融入商業消費的元素,才能讓觀眾進得來、留得住”。
“演藝區觀眾增量并非一定要來自于演出項目,所吸納進區域內的文化、影視等產業,同樣能為演藝貢獻可觀的消費人流。”黎新宇指出,產業集聚已成為發展的大趨勢,除了演藝區,京城還有“鳥巢”休閑區、五棵松文體區、潘家園古玩區、南鑼文藝區、798新銳區等,這些區域相互重合、受眾相互疊加,自然可以帶動演藝區人流的增長。 |